Search

《好書推薦》

讀了葉怡蘭女士寫的新書《日日三餐,早‧ 午‧ 晚》,感嘆出版太晚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好書推薦》

讀了葉怡蘭女士寫的新書《日日三餐,早‧ 午‧ 晚》,感嘆出版太晚,若是25年前能有此書,我的營養學成績應該會好一些(咦),因為站在營養師的觀點,這是一本很有「生活感」的飲食日記,且符合健康原則。

當年學膳食營養時,老師要求以日記方式,確切紀錄每餐的食物和份量,望著課本上生硬無比的紀錄格式,餐桌似乎豎起鐵欄,有一隻無形的手,撥弄檢驗盤中的奶蛋魚肉,窗外是藍天白雲,同學低哼著綠島小夜曲……。

心有抗拒,成績自然奈何,多年之後,捧讀怡蘭姊的新書,只能嘆當年,缺乏美感的生活,限制了我的想像力。

猶記得前些日子回校演講,曾被詢問營養師和美食研究者間的差異?

營養師屬於客觀思維,拆解分析食物,為了探討成份和熱量對人體的影響;美食研究者屬於主觀思維,拆解分析食物,為了探討成份和滋味對情緒的感受。兩者觀點不同,導致結論經常相左,衍伸出「健康食物不美味,美味食物不健康」等偏激說法。

此時此刻,讀著《日日三餐,早‧ 午‧ 晚》,我認為營養師和美食研究者間的共識,應該可以建立在「對生活的感動力。」

於是在冬至時,我記錄自家餐桌。一碗鹹湯圓佐山茼蒿,一盤菠菜,一盤芋棗。

湯頭採用「凱馨」的滴雞精,菠菜和山茼蒿來自「桃城蒔菜」,佐以「元鍋」的蒜味辣醬,芋棗來自苗栗的「阿梅姐日常手作·味自慢糧倉」,鹹湯圓則是日前到桃園中壢阿桃的店用餐,看到對面有間無名店攤,賣著自製的鹹湯圓和客家菜包,品質極佳,湯圓中包著小肉塊和香菇,油蔥香味撩人。

以此簡單日常,向《日日三餐,早‧ 午‧ 晚》致敬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其實也不知道講些什麼,如果讀者有問題,也可直接問,不一定要接著我的碎念主題
這是徐仲的隨手筆記,探討義大利和台灣的食材或飲食觀點,歡迎指出錯誤
View all posts